六、「身體觀察」的原則與方法
「如是我聞。」
我想,這是我們所共同擁有的珍貴經驗,並且,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經歷著,當下(now and here)我們正在觀察。我們可以嘗試著來為彼此描述,彷彿我們是對方的眼睛,替彼此觀看著這世界上的人們-他們的身體。
當我們置身於車站、百貨公司或是擁擠的十字街口,在人群紛擾當中,我們的眼睛是怎麼去觀看人的呢?
在PUP中,店門打開,一位穿著入時的男士走了近來;或者在咖啡廳的寧靜角落,一位清秀的淑女正低頭閱讀。他的站姿、他的步伐;她的坐姿、輕撥髮絲是怎麼樣吸引您的目光呢?
早上走進辦公室,同事親切的問候您,她(他)是用甚麼動作與姿勢與您打招呼呢?
您看見了甚麼?您先看到她(他)的哪一個部位?請您回想一下,您理解了甚麼?為甚麼被吸引/排斥?為甚麼喜歡/厭惡?
這似乎時同時間、同一個當下、同時發生的事情,看見的同時,彷彿所有的資訊我們以通通接收了,然事實不然,我們生活在一個個情境當中,然而我們理性的思惟卻如同言語一般,只能做線性的表達,因此,我們只能將零時差 、同步性的情境,拆解成時間的連續性敘述。如前文〈觀察的目的〉中,我們有提到:「我們看事物的方式,受我們已知、相信的觀念影響,亦即我們受限於我們的已知與我們所相信的觀念,而只看到我們看見的,這是一種選擇性的行為,我們所看見的,先於我們的已知與觀念,卻無法被後者所涵蓋。」我們眼睛無法像照相機一般,將所有的影像轉換成光線在底片上的曝光感應,全然的記錄下來。因此,無論我們如何的博聞強記,一定都會有所疏漏。或許您也有相同的經驗:當我們置身於山林原野的懷抱中,和眴的陽光、輕柔的風、山的翠綠、水的湛藍,彷彿身臨仙境,然而,當我們拿起相機將它攝錄下來,回到家中在翻看照片時,我們似乎會悵然若失,似乎照片裡少了些甚麼⋯。
觀察最好的方法是讓自己回到情境當中,在「情境」中「觀察」,自己在情境當中去探究。情境是超越時空的,時間你可以任意的倒轉、前進;物體你可以微觀、宏觀;正視、反看;空間你可以在裡面看,也可以在外面看⋯,「有如宙斯在眾神的花園中鳥瞰人間塵世」。
我想闡述的身體觀察方法並不是一個公式、準則、原理,因為,人-這個身體-絕非是那麼單純,觀察依然是需要回歸到生活中落實、實行,若要說訣竅的話,有,有一個訣竅,那就是:事事用心。
觀察,也不要只局限於只使用眼睛,須將全身的感官都用上去,人是生活在情境之中,唯有將所有的感官-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-都用上去,方能領會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的情意言語。
我們可以做兩個實驗:
一、我們可以共同看著一個窗景,隨後個人記下自己的所見,然後再回到窗邊,比對您的記錄與所看見的有哪些差異。
二、我們兩人一組,準備一張人物照片,一個人不要看照片,由另外一個人將照片中的人物藉由非視覺性的語言,傳達給沒有看見照片的那個人。請您記下來您表達的全部過程。
我們也可以做幾個觀察的練習:
一、諦觀對象物數分鐘後,將視線移到一張空白的畫紙上,並將方纔所觀察的形象,以視覺移植的方式,在空白的畫紙上將所觀察的形象「看」出來。
二、諦觀對象物數分鐘後, 閉上雙眼,並將方纔所觀察的形象,不依靠視覺,在空白的畫紙上將所觀察的形象用筆「畫」出來。
三、閉上雙眼,觸摸對象物數分鐘後,張開雙眼,並將方纔所觀察的形象,由觸覺轉換成視覺移植到空白的畫紙上,並在空白的畫紙將所觀察的形象「看」出來。
四、閉上雙眼,觸摸對象物數分鐘後,繼續閉上雙眼,並將方纔所觀察的形象,在空白的畫紙上用筆「畫」出來。
五、觀察並觸摸對象物,以視覺移植的方式,在空白的畫紙上將所觀察的形象「看」出來。接著用筆將所觀察的形象「畫」出來。
讀人-身體-這一本書時,我們不能一成不變的遵循一個既定、僵化的步驟,觀察的過程也不能像點貨員拿著貨品的清冊,逐一清點檢查。我們先建立觀察的態度,從身體欣賞者(A body appreciator)到身體觀察家(A body-watcher);從「無知」到「親近」;最後「還原」在「情境」中「觀察」;認清觀察的定義: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一種「知覺情境」,它包含了「視覺」的「看見」以及其他非視覺性的「心理理解」;觀察最重要的目的在瞭解自己;觀察「主體」與「客體」的「觀他」、「自觀」與「綜觀」;觀察生理與心理的科學歷程,最後還是回到「情境」中「觀察」,我們期盼,每一次觀察,都會是一次「心」的歷險與「心」的發現。
ALMUSTAFA
a Bodyworker , Poet & Artist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